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太极轶事 >> 浏览文章
桂亭谈生活中的太极功夫
添加日期:2010-03-08     【字体:  

 作者:唐才良

牵牛的太极学问

      

      武林泰斗桂亭经常说“生活之中处处有太极,道法自然,大道至简”。太极拳的道理博大精深、深奥莫测,但如果用心去留意,生活中常常会透露出太极的哲理。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事来加深对太极拳拳理的理解,提高自己太极拳的功夫。同样,也可将太极的道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1950年,11岁的张庆保先生跟桂亭老师学太极拳,一跟就跟了15年。有一天,他对老师讲起一件事,说他童年时住在南京评事街,这时老师插话说:“解放前我也住在靠近那里”。张庆保说在评事街光华棉布店斜对面,有一家牛皮作坊,这作坊实际上是宰杀牛的作坊。牛从后门运进,养在后院,宰杀时把牛从后院棚舍中拉出来,经过一条通道,牵到前院,在前院中宰杀。牛是有灵性的,它感觉大难临头,就犟着死活不肯走。一般情况下,总是要五、六个大汉,前拉后推,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牛硬拖出来。宰的时候更可怕,几个人围着牛七手八脚十分忙乱,并要由一个人用大榔头猛击牛的头,把牛打昏击倒,才能把牛脚捆住。而这家作坊只用两个人,一前一后,牵着牛,牛犟,那个人牵着牛绳,一弄一弄就把牛牵了出来,看上去并不吃力。而且宰杀时,由一个人牵着牛绳,另一个人上前,两手握住两只牛角,突然象转方向盘一样,猛的一扭,牛的颈椎断裂,牛应声倒下。整个过程看上去很轻巧,没有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却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这两个人真是大力士呀。老师听完后说:这两个人姓X,是回族人,都是我的徒弟。他俩力气是不小的,但用的不是死力气,用的是巧劲,用的是太极拳功夫。老师见我们没有听懂就慢慢分析给我们听。太极是可以用很少的力办较大的事。一头牛少说有七八百斤,重的一千多斤,即使是大力士,光用蛮力也是很难拉动牛的。你牵牛往前用力,牛就往后发犟劲,四只牛蹄钉在地上象生根的一样。你向前的力越大,牛向后的力也大,你用八百斤力来拉,牛用八百斤来顶,你用千斤力,它也用千斤顶,这就叫顶牛。前后对拉就象在拉河比赛,两者用的力是在一条直线上。牵牛就要运用太极功夫中的听劲、懂劲、化劲、粘劲,腾挪闪展等功夫。牛发劲方向主要是向前与向后,在直线上用力,犟着不肯走是向后用力。你牵牛向前,感觉到牛在跟你较劲,这是听劲,你就顺势一松,牛由于一下子失去拉它的力,它顶的力也一下子使不上劲,牛的犟力也就降到最小。太极拳讲究的是走圆弧,直线来的力通过圆弧运动去化掉。同样的道理,你将牛绳往旁边轻轻一拉,由于这时你使的力与牛使力的方向不一样,即不是在一条直线上,牛使不上劲,它必须移动脚步,调正方向,与你使劲的方向一致(直线)才能发劲。这时刻牛的劲最小,而且又移动脚步,根基松动了,牛就身不由己的被你向前牵动。待到牛感到身体方向与你用力方向一致,又可发犟劲时,你再照样一松,朝旁边一拉,牛的劲又被你化掉,又只得往前迈步来调正,无可奈何地被你牵着向前。这过程中还要防止牛突然前冲伤害自己,就要运用腾挪闪展身法、用粘劲,在一松之后,既化去牛的劲,又不能让牛“自由活动”,仍要粘住它,让它在你的掌控之下任你摆布,这就是不顶不丢,整个过程体现了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道理。所以,不懂太极道理,光用蛮力,五六个人也难弄一条牛;而能运用太极拳的功夫,不用大力气,两个人干照样绰绰有余。
      写到这里,我想起贺龙元帅也说过一个类似故事。贺总回忆说:他曾亲眼见过一个壮年汉子,双手扳倒一头大牯牛。一次赶集的日子,有人牵来一头大牯牛,声言无人能扳倒它,如谁能扳倒它,他将白送这头牛。有好几个精壮青年次第上去扳牛,都未能动它分毫,反倒惹恼了这头牛。这时,从人群中挤出一名壮汉,他抓住两只牛角,往前一拽,顺势侧身,扭住牛头向下一压。大牯牛来不及扭转庞大的躯体,一个踉跄,跌倒在地!围观的人群,顿时发出一片喝彩声。这个人使的是巧劲,即所谓“四两拨千斤”。但这个“四两”,没有十年八载的刻苦锻炼,是不能成功的。这段故事摘自《中华武术》1982年第1期,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详细内容。

放风筝的学问

      一次,师徒练完拳,从人民公园出门走到人民大道,走着走着桂亭老师在路旁停了下来,看着旁边一老一少放风筝入了神,徒弟们也随之观望。看了一会老师感叹地说了句:“放鹞子(风筝)也有大学问”,徒弟们听了大惑不解,问:“学问?”,“是的”老师边走边说,放风筝的学问跟太极拳的道理是一样的。徒弟们一听放风筝居然也有太极拳的道理,便兴趣十足,听着老师往下讲。那位老者风筝放得高,放的远,又放得稳,俗话说功夫深。而年轻的那一位,功夫不到家,风筝老是往下栽。当然这两人放风筝的功夫一看就能分出高下,但要说清其中奥妙就不太容易。老师讲:那老者太极拳功夫中的不顶不丢,舍己从人,听劲、懂劲、粘劲、化劲、上下进退、左顾右盼、闪展腾挪等各种方法,他都熟练的用到放风筝上去了。当然他有可能并不会太极拳,但他放风筝用的方法和太极拳的拳理到是十分吻合。风筝靠风升上去,在空中不断受风的影响,风时强时弱一直在变化着。风太强了会吹坏风筝,会断线;风小了,风筝上升的力不足,也会掉下来。那老汉手中拉着鹞线(风筝的线),手是很松灵的,这是在听劲。手松灵不是不要抓牢,而是很自然的抓住。如果怕风筝逃掉,手死死的拉住鹞线,手用拙力,时间稍长手的感觉僵了,就难以听劲,风筝肯定放不好。听劲就是“听”风筝上风力变化。“听”到了风力的变化还要会去化,这叫“懂劲”。感觉风强了,老汉把手上的鹞线松一松,把强力化掉些。如果风太强,就顺着风向向前走几步,把风力化小,这是“不顶”。而风小了,手中的线拉一拉,让风筝继续“粘”住风,如果风太小了,还要迎着风跑上几步,让风筝有足够的升力,这是“不丢”。一松一紧,一进一退,左顾右盼,一切听从风的“指挥”,不主观不自以为是的乱拉一通,这叫“舍己从人”。那老汉把太极功夫运用自如,人与风筝融为一体,可称高手,达到“道”的境界,其乐无穷。那年轻人,手不松,老怕风筝掉下来,拼命拉紧,拉放进退不能自如,又不能“舍己从人”,凭主观去“指挥”风筝升上去,越这样,风筝越不听话,越会摇摇晃晃往下掉,人也累得满头大汗。这说明他的功夫不深,除了多多练习外,还须多动脑筋去悟,这与学练太极拳是一个道理。

从生活中学太极拳
     

       张庆保老师跟老师学拳的时候才11岁,那时他能有多少文化?老师当然不会对他讲什么口诀,老实说说了他也不懂,比如练太极拳要沉肩垂肘,节节松的要领,他就不太懂。如怎么练才能做到一个松字。老师就对他说:“你在面盆里洗手,洗完后手拎起来,两手往下一甩,把手上的水轻轻甩掉,是吗?”他点点头,老师又问:“你甩的时候用不用力?是不是很用力的甩?”他回答:“不用力,这样轻松地甩就行。”他做了个很自然地甩水的动作。“对了!就这样轻松自然,这时候你的肩与肘都是垂下松开的,都是放松的,只有手腕抖动,松而柔,手腕松而有弹性,有这种感觉就对了。你再试试故意用力的甩。”他又试了试,感到动作很僵硬,便回答说没有这样甩手的。老师又做了一个软绵绵的甩手动作,问“庆保,这样甩行不行?”张庆保回答说:“老师,这样甩也不行,手上的水甩不掉的。”老师说:“对,教你练太极拳不要用力气,要放松,就是这个道理。要轻松自然,不要故意用力,故意用力是僵硬的,是用拙力;但也不要太软,太软了就松懈油滑。你回去要反复对照,自然轻松的与故意用力的两种甩水感觉,仔细琢磨,才会味出太极拳松的道理。”老师就是能把生活中感性的东西上升到理性,把太极拳拳理中深奥莫测的东西用很简单明了的话点拨清楚。
      一次有一位学生问老师什么是松、软、柔、刚?老师问学生:“你有没有用手摸过汤婆子(铜质容器,灌开水取暖的),去试试烫不烫?”“试过”,“你的手是怎么伸出去摸的?”他做了一下伸手的动作。老师又说:“你手伸出去叫做探、探听。这时候你注意点不在手上,而在汤婆子上,手是不用力的,很放松的。当手刚碰到汤婆子就立刻收回,手如弹簧有弹性,反应极快,但冷热已经知道,很灵。如果,手很用力的伸出去,象打人一样,有刚无柔,手上的肌肉是紧张的,手的反应反而慢和僵,手的感觉就不灵,弄不好会烫痛。但是,手懒洋洋的伸出去,有软无柔,虽然手也是松的,但碰到汤婆子后仍慢吞吞收回来,这样做手会烫痛的。所以,没人会用这两种方法去试。懒洋洋的软,不是真正的松,是松散、松懈。柔就是松软而有弹性,如钢丝发条,如海绵;如果大松大软过了分,没有了弹性,则如烂糊面条,如豆腐,那也是不行的。练拳,练太极、形意、八卦要的是松柔,松而灵话,松仍有弹性,既不能僵硬,也不能松懈。”老师用形象生动的例子来解释松,松柔,松软,松懈的区别。
      在练拳架时,尤其如云手、白鹤亮翅等动作,老师经常提醒:下盘要沉,人不要浮。张庆保就问老师什么是浮、什么是沉?老师指着东边黄浦江说:庆保,你看江上的小木船,(当年黄浦江上有许多小舢板船)那条空船与那条装了东西的船,同样在波浪里上下波动,空的船浮在水面上,轻飘飘的,摇晃不稳。装了东西的船,看上去就稳重沉着,不漂。盘架子时人老是往上冒,轻飘飘的,说明没东西,功夫是空的,下盘不稳,容易被人家打倒。下盘要象装满东西的船一样,沉稳,瓷实稳固,这样才能长功夫。老师用船来比喻,简单明了,容易懂。另一次,张庆保问老师:练白鹤亮翅动作,下盘要往下沉,而头要往上顶,脊柱要拔长,但我找不到这种感觉,怎么去练?老师问:你去过浴室洗澡吗?或者去游泳池?答:去过。老师接着说:你在水池边坐下去(水下有台阶可以坐),水没到颈部,人会往上浮,而你又要坐下去,这时你就能感觉到腰胯要往下沉,沉才能坐得住。上身受水的浮力往向上升,一上一下脊椎骨会有拉长的感觉,白鹤亮翅就是要有这样的感觉才对。另外,你两臂在水里划动,由于水的阻力,手臂上会有沉重的感觉,这同在空气里划不一样,练拳时,两臂就是要有这种在水中的感觉。有人把太极拳比喻为“水拳”是有道理的,拳的许多东西、感觉都可以从水中悟得。桂亭的师弟郑曼青去美国后著有《陆地游泳说》,亦是相似的说法,可谓英雄所见略同。张庆保以后每去洗澡、游泳就细细体会水中的感觉,对领悟太极拳道理有很大的帮助。其实道法自然,太极拳的拳理原本来自自然与生活,而生活中的点滴又可印证太极拳哲理的精妙。老师教会我们从生活中去寻找太极之道,并用之提高自己的太极功夫,老师真是明师也。 

 


logo地址:/image/logo.gif
本站logo
版权所有:邯郸太极网     技术支持:博云网络
太极拳学会电话:15530082959
太极拳学会邮箱:hdtjw2017@163.com
冀ICP备2021020991号-1 冀公网安备13080202000725号

太极QQ群:95657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