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太极文化 > 邯郸杂记 >> 浏览文章
邯郸地名来历初探
添加日期:2005-01-29     【字体:  

作者:庞大明

      邯郸这座古老的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7000多年前,磁山先人就在这里创下了辉煌文明。据有关资料记载,邯郸仅建城历史就有3000多年,历代相沿,几度兴衰,但其名曾未更改。解放后,在短短几十年,邯郸凭借着自身博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优越的地理位置,又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再度复兴,由原县级城市晋升为当今的较大城市。城市的发展,为研究邯郸各个时期文化的相互融合、弘扬传统文化方面创造了便利的条件。磁山文化、太极拳文化、梦文化、北朝文化及隋唐宋文化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挖掘、研究、宣传,使邯郸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让世界认识邯郸,了解邯郸,走进邯郸,研究邯郸,为邯郸的发展推波助澜。研究邯郸,是从不同的领域去研究。邯郸地名的来历同样也成为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
      其实,邯郸地名来历的探讨,自古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是间断的、不系统的、相互不衔接罢了。下面我就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做一列举。
      邯郸地名最早见于《春秋谷梁传》:“织(音渠)邯郸,终身不言卫”。是说公元前546年,卫国发生内乱,卫献公因故杀了大夫宁喜,宁喜的同伙卫献公的弟弟(音专)便逃离卫国,来到邯郸。这是历史文献中对邯郸的最早记载。在《史记・殷本纪》中也有“益关沙丘苑台”的记载。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考释沙丘台引《竹书纪年》中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253年,更不徙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是说自商朝的纣王祖先盘庚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到纣王时殷朝灭亡,在长达253年间再未迁都;纣王时期又逐渐扩大都城,南至朝歌(今河南淇县),北至邯郸及沙丘,到处都建了离宫别殿。殷纣王统治时期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由此可见早在3000多年前邯郸地名就已存在。
      邯郸名称的来历,椐《汉书》注者张晏解释:“邯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
      近代有位专家,将邯郸的名称来历解释为:此城内有座山,名邯山。邯郸由此而得名。
      还有位近代学者,将邯郸的名称来历解释为:“邯”字的甘字边,是旦的反写。日以出升过于地平线曰旦;而日未过地平线曰甘。甘的日随未过地平线,但日的光辉以照射过地平线,说明日即将升起。“郸”字的单字边,是地平线上有一块肥沃的田原,田字上面的两点是象征着田地生长着茂盛的谷稷和青草。邯郸两字的右耳字旁, “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为国,是象征着这块土地上人丁兴旺,牛羊成群。总起来说,邯郸是太阳即将升起,阳光照耀在这块人丁兴旺、牛羊成群的肥沃土地上。
      也有人认为:邯郸一名来源于“甘丹”:“邯(丹阝 )”源于“甘丹”,“甘丹”是“甘”地与“丹”地之间的地域名。大约在商代武丁时期甲骨文中就已有“甘”地之名,最晚在春秋后期已有“甘丹”之称,并写作“邯邢”,战国时期继续延用,约在战国晚期“邯(丹阝 )”嬗变为“邯郸”。其大致演变链条为:甘丹-邯(丹阝 )-邯郸。“甘”地在今林州市,“丹”地在今高平市。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晋国和赵氏地域范围的不断发展扩大,造成了“甘丹”范围的演变,形成了后来的邯郸。“丹”字演变为“单”的原因,可能是避讳赵王丹所致。
      更有趣的一种说法是:邯郸周围有很多山峦环绕,紫山东北有明山、狗山、朱山、马山,东南有葛山、堵山,还有许许多多说不出名字的山脉。这些山脉虽然各有不同,但其共同点都是由紫红色的石板岩构成。
      《邯郸县地名志》:葛山实际是一道南北走向的红板岩高岗,海拔200米,长约5公里,宽百米左右。据当地人说,有时候能够看见紫山一带的山顶笼罩一层淡红色的云雾,是山神显灵了。
      邯郸二字的含义:邯:也许就是这一带的山,任意一座山。郸:是个演化字,由“丹”演化而来,意思就是红色石头的山。
笔者认为,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他们名称的来历不外乎以地理特征、标志性建筑、动植物、愿望和理想、重要人物姓名、姓氏等来取名的。
      以地理特征取名的,如道东堡、道西堡、西河坡村、东河坡村、山前村、山后村等;以标志性建筑取名的,如塔东镇、塔西镇、衙南庄、衙北庄等;以动植物取名的,如杏花村、桃园庄、狮子岭、老虎坡等;以愿望和理想取名的,如顺阖庄、和平庄等;以重要人物姓名取名的,如左权县、罗成村等。当然还有以别的形式取名的,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个人认为,邯郸市和石家庄市、张家口市一样,都是以姓氏而得名。
      目前,虽然我们身边没有发现姓“邯郸”的,在百家姓也查不到“邯郸”这个姓氏,但是“邯郸”这个姓氏的确存在。
      在隋唐以前,每个人既有姓,同时还有氏,姓与氏不是两一个概念。自隋唐以后,姓氏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将姓与氏合二为一,有的将姓为姓而继承下来;同时,也有的将氏为姓继承下来的。比如:据有关资料记载,现在的“武”姓,在隋唐以前姓姬,氏武。从隋唐以后,这一支就一分为二了,一支以姓为姓继承下来,而姓“姬”;另一支以氏为姓继承下来,而姓武;同样也有许多复姓拆开来继承的;还有许多姓氏演变成其他姓氏传袭下来。具体到“邯郸”这个姓,是迁徙他地,还是像人们所讲的拆开来继承姓的,或者是演变为其他姓氏,目前还不得而知。但“邯郸”原来是一个复姓是毫无疑问的。根据文献记载,“邯”字在《正字通》,酉集下,邑部,74页。注:“邯:河南切,音寒。邯郸赵都,今属广平府。又音酣,姓也。《姓谱阙》”。“郸”字在《正字通》,酉集下,邑部,93页。注:“郸:都干切,音单。邯郸古国名赵所都。汉地理志:赵敬侯自中牟徙此,注:邯山名郸,尽也,邯山至此而尽也。邯郸属广平府。又沛郡郸县。汉功臣表有郸侯师古、孟康注郸音多。又复姓,汉邯郸淳。又先韵颠。吴迈远,乐府,《长相思篇》:‘人马风尘色,知从河塞还。时我有同栖,结宦游邯郸’。还音旋篆作郸,俗作郸”。
      班固所著的《在昔篇》中有过对“邯郸淳”其人做过记述;吴下王、鼎大错所撰写的《在昔篇姓氏疏证》中,对《在昔篇》中的“邯郸淳”是这样叙述的:“邯郸,名淳,字子叔。邯郸其复姓也。魏人,兼善八体,校石经,记广雅,本说文之义,著为字指,书断云。邯郸淳八体悉工,师于曹喜,尤精古文,大篆,八分,隶书。自杜林卫密以来,古文泯绝,由淳复著”。由此当为确定,邯郸在过去是有这个姓氏的。
      依椐《汉书》注者张晏解释:“邯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来推断邯郸的地名是由邯山而得名理由不够充分。考赵王城遗址,邯山位于赵王城东北方十公里处,由西向东连绵不断的山有很多,邯山东面还有土山,所以说张晏解释“单,尽也”不单是用于解释邯郸地名来历的。“郸”也读“多”。西汉孝景中元元年(前149年),为郸侯国。历3世,元康四年(前62年),国除为郸县,属沛郡。沛郡郸县今河南郸城县。故此,笔者认为,邯郸地名的来历不是由邯山而得名,应该是由姓氏而取名更为准确些。
      邯郸地名的来历由姓氏取名,是笔者个人之见,不敢妄加断言,只是探讨而已,望请同仁参与商榷。

logo地址:/image/logo.gif
本站logo
版权所有:邯郸太极网     技术支持:博云网络
太极拳学会电话:15530082959
太极拳学会邮箱:hdtjw2017@163.com
冀ICP备2021020991号-1 

太极QQ群:95657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