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五
邯郸地方民俗,把旧历年正月初五叫做“破五”或破五节。为什么叫“破五”呢?旧时人们讲求圆满,从大年初一到初四这几天中不得动剪、动针线和动土。因为动剪意味着“铰破”,动针线意味着缝破(谐音为逢破),动土意味着破土。破,就预示着今年的日子不圆满。到了初五这天忌”破“的风俗就可结束,所以这一天为“破五”,许多人家都要包饺子,以补“破五”之破。此后就可以动剪、动针线、破土干活了。实际上民间的这一风俗是约束人们在正月初五之前不得干活,让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趁过年享几天清闲之福。
十不动
邯郸民俗以旧历新年的正月初十为“十不动”。 “十”为“石”的谐音, “十不动”这一天,凡磨、碾、碓臼之类,都忌使用和移动,亦禁止打石盖房,否则被认为对一年中的庄稼不利。这一风俗源于古时对石头的崇拜。传说旧历正月初十这一天是石头神的生日,如果在这一天动石是对石头神的大不敬。这一风俗在山东、山西、河南等中原地区都有流行。
砸锅
邯郸人把办事失败或失手称之为“砸锅”、“把事办砸了”。这句土语中说的锅并不是烧饭做菜之锅。是以锅喻事,这来源于戏曲界的术语。
清末民初时,我国北方的京剧同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或昆曲同台演出,而剧目表演等又各自独立保持原状不相混合,这称之为“两下锅”或“三下锅”。这种形式在邯郸的武安平调与武安落子这两个剧种也是两下锅。有的演员为了扮演自己所不会的角色而临时去钻研、排练,本行俗称为“钻锅”。所以这里的“锅”就成了“戏”的代名词。旧时,人们常用“砸锅”来比喻失业,丢了饭碗,所以戏要是演失败了或演不下去了,就叫“砸”了“锅”,也就是“砸”了“饭碗”。
老丈人
民间俗称妻子的父亲叫“老丈人”或“丈人”。这个称谓由来已久。在秦汉以前,丈人是对上了年纪的老年男子的称呼,而对妻子的父亲则称作“舅”或“妇翁”。
对老年男人尊称的“丈人”称呼何时转化为对妻子父亲的专称呢?翻阅古籍可见唐代时,文学家柳宗元在《祭杨凭詹事文》一文中曾写到: “年月,子婿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灵。”宋人《猗觉寮杂记》和《鸡肋编》都据此以为丈人之称谓始自唐代。而实际上,这一称谓还可在更早的史籍中找到。陈寿的《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汉献帝刘协之舅车骑将军董承,也是刘协的表叔,亲上做亲,女儿给刘协作了“贵人”。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时写道: “(董承)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可见丈人作为妻子父亲的称谓至迟在三国时代就已出现了。
狗肉不上桌子
邯郸俗话有“狗肉不上桌子”或“狗肉上不了大席面”之说。原意是狗肉低贱上不得酒席宴会的桌面。人们多用这句话比喻某人技能低劣,拿不出手或指有的人畏首畏尾,见不得大世面。 “狗肉不上桌子”这句俗语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因这些民族向来以狗为猎具、挽畜和牧放的守护者,所以忌食狗肉。再加上佛学典籍上把狗视为不洁之物,严禁屠食。南朝宋、梁的皇帝大都崇信佛学,都曾颁诏严禁吃狗肉。唐高祖李渊曾专门颁布《关内诸州断屠杀》诏,主要是禁屠狗。清朝时,满族执政。满族风俗亦最禁忌吃狗肉、戴狗皮帽子。据说是努尔哈赤举事之初,遭铁岭卫指挥佥事李成梁残酷镇压,危急之时曾得助于他的猎犬之故。清朝时民间卖狗肉不用刀切,而用手撕,也是出自对“杀”字的忌讳。
从汉族民俗角度来说,狗摇尾乞食,加之其貌不扬又食人矢便,为人所恶。若以其肉待客,当属不雅,这种心理作用,也是狗肉不能上桌的一个缘由。
冷青明儿
黎明前的一段时间,邯郸土语称为“冷青明儿”,又叫“扑明儿”。这段时间天将明而未明,但星光已被太阳光掩没,而阳光还没照到地球上,让人感觉此时的天空,比半夜有星光照射的时候还要黑一些。这时的气温又是一天中最清冷的时分,邯郸人在过去多称“黑”为“青”,所以就对这黎明前一霎时的黑暗叫做“冷青明儿”。 “扑明儿”,“扑”是奔向,指马上就要天明了。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管三七二十一”是人们口头上常用的俗语,意思是不管好歹、吉凶如何,也要干一干、试一试、碰一碰。
这句俗语的来历,据阮豹先生考证:是从古俗语“不管三七”引申而来。在原始时代,人们没有数学知识,多以扳着手指头计数。一个人有两只手,一只手有五个指头,两只手有十个指头,因此,先民对二、五、十这三个数字便特别熟悉。五减二得三,五加二得七,于是,在先民的意识中,三便成了少数,七便成了多数。又因为数三只要一只手,比较容易,数七要两只手,比较困难,从而形成了这样的观念:三象征吉利,七象征凶险。经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不管三七”的俗语,意即不管多少,不管好歹。在流传过程中,后人又加上了“三七”的乘积,便成了“不管三七二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