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志彬
“虚领顶劲”,两目平视,舌抵上腭,下颌内收,面部似笑,沉肩坠肘,坐腕疏指,沉肩坠肘,松腰松胯,气沉丹田,两膝微屈,两脚平贴地面,周身放松。这是太极拳身法的基本要领,无论走架或推手,要把这个要领贯彻始终。
“虚领顶劲”,就是要使头顶“百会穴”有微微向上顶之意。只有这样,颈部才能松,头以下腰以上的所有关节包括肌肉骨骼才能放松,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才能提得起。也只有这样的松才是真正的松而不是懈。所谓“虚领”就不是“实领” ,“虚领”是指用意念微微上领,而不是用力上顶,用力上顶则僵。
“两目平视”,是指走架推手时,除看手之外,一般都要平视,包括左顾右盼。这一点,有两类拳友做不到。一类是习练时间短,套路招势不熟。老是塌蒙着眼想套路招势,顾不上目平视,眼随主手和以眼领手就更做不到;另一类是拳龄较长,套路招势也熟,但没有养成目平视的习惯,眼老是下视。众所周知太极拳从根本上讲是与人对决的,你不向前看对方,一味看自己,行吗?再说,需要向前发人时,目向前注视得越远,发人就越远。所以一定要把握住目平视这一点。太极拳论上说,练拳要注意“手、眼、身、法、步”,把眼放到第二位,可见其之重要。
“舌抵上腭”,因为这样,气才能更好地上下贯通。比个例子讲,人的舌头好比电路的开关。合住则通,拉开则断。舌抵上腭等于合住开关,气就通了。关于这一点,只要稍加注意,就可做到。
“下颌内收”,这是为了头项正和身躯正。你不妨试一下,只要下颌即下巴一内收,身躯马上就端正了。
“面部似笑”,面带笑容,面部才能放松。怒目凝眉,面部是难放松的。
“沉肩坠肘”,只有如此,才能气沉丹田。或肩耸,或肘抬,或肩耸肘抬,皆不能使气下沉致丹田。在练拳时,即使手处于高位的招式,如“白鹤亮翅”、“披身伏虎”、“分脚蹬脚”、“高探马”、“玉女穿梭”、“扇通背”等也要“沉肩坠肘”。所谓“沉肩坠肘”,是肩和肘有下沉下坠之意,并不是用力使肩肘下沉下坠。如是后者,就僵了。同时,也只有“沉肩坠肘”才能发劲沉而有力。因此,对这个要领切不可等闲视之。
“坐腕疏指”,是为了蓄住手臂的劲力和松开腕、指。
“含胸拔背”。“含”有“包含”、“包裹”、“囊括”的意思。“含胸” 即两侧胸肌有向前胸中间包裹合拢之意,也可以解释为不挺胸就是“含胸”,“拔”是直的意思,“拔背”即把背竖直。“含胸拔背”主要是为了使气贴脊背。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由脊发,脊背竖直,气机通达,发劲才能畅通无阻。所以,“含胸拔背”历来都被习武者和健身者青睐。
“松腰松胯”,腰是一身之主宰,胯是下肢的根本。腰胯不能松则全身不能松,不能松就不能灵,不能灵就不能自如,不能灵活自如就僵硬无化。太极拳以松为第一要义,松不下来一切都谈不上,还谈什么太极拳。
“气沉丹田”,“丹”指圆球球或圆珠,“田”指地方,“丹田”即丹所在的地方。古代道家炼丹以求治病或长生不老,也讲练气成丹。人体练气成丹的“丹田”,过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有三个“丹田”:“印堂穴”是“上丹田”,“膻中穴”是“中丹田”,“气海穴”是“下丹田”;有的说“印堂穴”是“上丹田”,“气海穴”是“中丹田”,脚底“涌泉穴”是“下丹田”;大多数人说“丹田”只有一个,即“气海穴”,也有说是“神阙穴”的。太极拳所说的“丹田”是“气海穴”和“神阙穴”之间的地方,它基本位于人体的正中间。习练太极拳,气不能上浮,要“气沉丹田”,练出松沉劲,使全身所有的器官、骨骼、肌肉等形成一个以“丹田”为核心的完整运动体系,这样才能练出真功夫。可见“气沉丹田”之重要。
“两膝微曲”,主要是为了放松下肢。全身的重量都压在下肢上,膝盖是下肢的枢纽,它松不下来,整个下肢就松不下来,全身也要受到牵制。
“两脚平贴地面”,是为了全身稳固。拳经上说劲发于脚,主宰于腰,达于脊背 形于手指。如果没有脚的稳固,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还有说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地气等,就不再一一而论了。
总之,习练太极拳,重在内而不在外,即重在实现这些要领。因此,我们要认真琢磨,认真“悟”其中的道理,才能长功快,把太极拳打好,同时健身效果也好。
以上云云,不知是否,谨作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太极文化研修中心广平县平固店社区太极拳辅导站站长、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