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剑豪
太极拳作为一种特定的人体运动项目,对参与运动的躯干,手臂和腿部有着特定的要求和法则。这些要求和法则,便是身法、手法和步法。身法有:涵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腾挪、闪战、尾闾正中、气沉丹田、虚实分清共十三条。身法是内形的基础,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一环,所以它是太极拳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法则。如果脱离了身法的基础,获得太极拳艺便成了一句空话。
这些身法的练习,有些易懂易练,有些则需明师(指真正有师承关系的老师)的言传身教和自己不断反复练习、体会才能练就于身。要练习身法需在练熟拳架的基础上才行,因为身法是内形的基础。
我初学太极拳时,在学习了含胸、拔背等身法后,却在松肩、沉肘处停滞不前始终不能将手臂完全放松。就在特别注意的情况下做到松肩、沉肘,也总是坚持不一会儿就又弊病百出。
“何谓松肩?曰: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意中加一静字,谓之松肩。
何谓沉肘?曰:以意运气,行与两肘,手腕要能灵活,肘尖常有下垂之意,谓之沉肘”。
这些解释毕竟是老前辈们经验之总结,言语之精华,使得我们初学者难以理解,那怎么才能使初学者浅显易懂,快速掌握其中的奥妙呢?这便成了一个难题。
记得初学太极拳时,吾师是这样教我们如何松肩沉肘的,(本文主要针对松肩、沉肘,是关于肩肘部的,就不再对其它多述)。例,武式太极拳左懒扎衣之左势,肩要松,不要用力,不可耸肩、塌肩、前扣、后张、腋下虚,留有可以放自己拳头大小的空间。手臂要自然弯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肘尖有下垂之意,肘不可贴肋,不可上扬(即扬肘)……耸肩即是肩膀向上凸出,反之,肩膀向下凹陷为塌肩。
其实我和很多初学太极拳者都一样,不管是打拳架、还是练推手,身未动,思想就先紧张起来,随之肌肉,骨关节也紧张起来,继而感到周身僵硬,行动不便。要使动作不紧张,首先要从思想上做到舒松,自然时刻不忘用意不用力的原则,做到心静体舒。
道理虽已明白了,但一做动作、身体便又僵硬起来,于是师父便拍住我的肩膀说:“放松,不要用力”听后,我先把紧张的思想松弛下来,后又用意将肩部肌肉放‘松’顿感肩部轻松、舒坦。之后,吾师又用双手握住我的手指上下抖动,从腕至肘至肩都呈波浪形上下起伏,边抖边说:“放松,得慢慢体会,找找感觉”,抖动之时整条手臂非常柔软、轻松,这里师父只是让我感觉一下什么是松。这里说的太极拳中的松并非是让你片面地追求的软,松与软不是一回事,力求大松大软那是不对的。师父告诫我:“要做到松而不泻,柔而不软”。后来我又学习了推手,但每次推手后,上臂都会感到酸痛难忍,我知道,这是没有做到松肩沉肘所导致的。于是我又开始思考松,研究如何松肩、沉肘。先从松开始,无论是读书、写字、吃饭、骑自行车,还是干其他工作,都时时刻刻想着自己肩是否放‘松’了没有,想到了就以意将其‘松’下来,慢慢地‘僵’少了,‘松’多了(指肩部肌肉)。行功走架时,我每招每势都想着松肩、沉肘。用意不用力,手臂自然弯曲,不要那么僵直,久而久之,一种新生的劲出来了,那就是“ 劲”,有了 劲,随之也逐渐有了‘气’感,我又以意运气,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这时我才明白前辈们所说的何谓松肩,何谓沉肘,肩不松,肘不沉便无“ ”劲,无“ ”劲便无‘气’感,初学者便不知“气向下沉,以意运气”之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功夫到达某种程度之后的感觉和必然的结果。
在吾师的无私教导之下,加上自己反复揣摩,刻苦练习之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推手过程中,手臂的酸痛由重至轻,至无。
这是我学习太极拳艺的部分过程和感悟,希望能够对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有所帮助,有不足之处,热忱希望读者朋友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