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在线教学 > 太极研究 >> 浏览文章
谈杨式太极拳老拳谱(三)
添加日期:2022-09-28     【字体:  

庞大明/

《杨式太极拳老拳谱》是由叙述和歌诀两种形式组成的。前面已谈了书稿对《拳谱》叙述部分注释方面的意见。下面再谈一下书稿对《拳谱》歌诀部分注释方面的看法。

不管是那个拳种,《拳谱》一般是不对外,只是服务于自己的门人。所以,《拳谱》所用语言都比较简练、含蓄。没有老师的引路口授,只从字面上理解是很难得其真实含义的。尤其是在关键的地方,关键的要领一般常用歌诀的形式来表现,以便语言更为简练,更为含蓄,避免门派的技术外泄。

《十三势行工歌》、《十三势行工歌解》基本上是公开的,而《十三势行工法》却很少有人对外公开。

《十三势行工法》原名为《陈沟十三势行工法》。其内容是:《丹田行工法》、《裆行工法》、《顶劲行工法》、《圆行工法》、《上下行工法》、《进退行工法》、《开合行工法》、《出入行工法》、《领落行工法》、《迎敌行工法》、《缠丝行工法》、《背丝扣行工法》、《河图洛书合成缠丝劲行工法》。

《杨式太极拳老拳谱》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太极文化,也就是怎样将太极装到身上;第二部分是对十三势行工法的具体解释;第三部分是太极文化与养生;第四部分主要谈功夫。《林本》分五章,共三十八目(《吴本》比《林本》少一目太极指明法,其余有三十七目大体相同,不包括后三目)。

目前,《杨式太极拳老拳谱》是唯一一部对外公开十三势行工法内容的拳谱,并将十三势行工法每势的含义、原理、行工做了详尽的说

杨式太极拳老拳谱》中共有六首歌诀。为歌诀做注释理应用白话文才能使读者对歌诀含义的理解。歌诀本身就非常含蓄,而书稿却又用的歌诀的形式去注释《拳谱》中的歌诀,这不成了雾里看花的了吗?我将《林本》第八目(《吴本》第七目)《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桩)》原文: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

履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

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侯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背给这位拳友并加以解释,这一目是阐释《十三势行工法·圆行工法》的具体练法和要领。当然,没有老师的引路口授,只从字面上看是很难理解的。如标题《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桩)》,假如没有括号中注明(俗名站桩),你怎么也不会想到是站桩。在站桩过程中还要把这十言歌诀的内容装在桩功里,并练到身上。通过把行工法的具体练法,并将歌诀逐字逐句给这位拳友讲解、师范,使这位拳友对《对待用功法守中土》有了一个崭新认识。

在这里说一句题外话,就目前有的杨式太极拳传人在办班教拳时讲:“杨式太极拳没有站桩”。练拳架就是练活桩。桩!活动的能称为桩吗?站桩在《杨式太极拳老拳谱》中记载的非常详细,内容十分丰富,但没有老师的引路口授,单从字面上看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的。不会杨式太极拳的桩功,可以不提桩功,但不要说“杨式太极拳没有站桩”。假如有一天,你的学生看到拳谱中有“桩功”的记载,你会非常尴尬的。

当这位拳友了解了《对待用功法守中土(俗名站桩)》歌诀的具体内容后,把书稿中歌诀的注解磕磕绊绊地连续读了两遍,也没有弄明白书稿的歌诀注解是什么意思,只能无奈地指着书稿注解摇摇头说:“不知道在说什么,与原歌诀的意思边都不占呀”!

其实,不难看出,作者对《拳谱》中的歌诀根本没有理解,所以就模棱两可地用歌诀去注释《拳谱》中的歌诀。实际上书稿用于注释《拳谱》歌诀的歌诀,与《拳谱》歌诀的含义大相径庭,风马牛不相及。

我又翻到书稿的第十目《太极进退不已功》歌诀说:

掤进履退自然理,阴阳水火相既济。

先知四手的来真,採肘靠方可许。

四隅从此演出来,十三势架永无已。

所以因之名长拳任君开展与收敛

千万不可离太极。

“这首歌诀在《吴本》是第十目,在《林本》中是第十二目,这首句子通不通顺?内容衔不衔接”?

于是,这位拳友连续读了几遍稍加思索地说:“前六言从字面上还能说得过去,第七、八、九言读起来感觉怪怪的,句子不顺,内容也确实衔接不起来”。

我接着他的话说“歌诀有四言、六言……十言等,怎么这里出现了一首九言歌诀?书稿也同样用一首九言歌诀给《拳谱》的九言歌诀作注释。句子不但不顺,内容也不衔接,更值得一说的是与《拳谱》歌诀的含义有霄壤之别,截然不同”。

这首《太极进退不已功在《林本》中为第十二目,是阐释《十三势行工法·进退工法》的,其原文为:

掤进履退自然理,阴阳水火相既济。

先知四手来真,採肘靠方可许。

四隅从此演出来,十三势架永无已。

□□□□□□□所以因之名长拳。

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

当我把这首歌诀背出来后,指出书稿第五言先知四手来真”中的“的”,而《林本》中是这个“得”字;同时,将《林本》中的第七言背出来后,这位拳友紧锁眉头,一面左右摆动着脑袋,一面一遍又一遍咂摸着这首歌诀的滋味儿说:“具体含义我弄清楚,但从文句上看这样就通顺了,内容也能衔接起来了,看来我这位朋友写的这本书的确问题太多了”。

这位拳友,一面说一面从手提袋里掏出了一个档案袋放在桌子上,他一手按住档案袋,一手小心翼翼的从袋子里面拿出一个透明的塑料文件袋,神秘的从里面取出一本复印拳谱,两手捏住复印本的两边端在我的面前说:“看!我有一本《三十二目拳谱》原谱复印件”。既想让我看,又生怕我去触摸他这宝贝似的,那得意而又滑稽的表情,很难用笔墨形容出来。

这一幕也着实搞得我非常尴尬。其实,这个版本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有拳友送给一本复印件,其内容与《吴本》相同,就连异体字和错字、漏字和遗漏的段落都相同,应为《吴本》的传抄本。

于是,我只好两手下一垂,问道:“这就是一本太极拳拳谱,怎么你叫他《三十二目拳谱》呢”?这位拳友翻到目录页认真的说:“看!这里写着‘共三十二目’嘞”。“噢,这里写着‘共三十二目’,那你看看里面具体内容是多少目,别看我没动你那宝贝,看看里面是不是四十目。我还知道你这本拳谱的第24目《太极四隅解》中将“缉”字写成了”异体字;第25目《太极平准腰顶解》中将“囟门”写成了“匈门”10目《太极进退不已功》与这本书稿一样,也是一首九言歌诀;歌诀的第三言中将‘得来真’,也写成了‘的来真’”。我一面说,他一面核对,结果都一一对应上了。他用那双大眼睛直勾勾望着我说:“过去还真的没有核对过里面具体是多少目,刚才一查还真的是四十目嘞,我也搞不清他们为什么把这本拳谱叫《三十二目拳谱》。据说这本《拳谱》是……”。我知道他下面要说这本拳谱的所谓传承,便及时打断了他的话说:“你不要往下说了,我知道你要说啥,有几个朋友也有这个版本,但他们各有出处,都说的神乎其神。但吴公藻先生于1935年编著的《太极拳讲义》内附《太极法说》拳谱,目录上注有‘共三十二目’,“缉”字写成了”异体字“囟门”写成了“匈门”;将‘得来真’,写成了‘的来真’,怎么也不能说吴公藻先生于1935年编著的《太极拳讲义》内附《太极法说》拳谱是抄的你们的吧,连抄的异体字和错别字都一样。假如我明知道谱中囟门’错匈门’,那能给他起个名字叫《匈门拳谱》,你认为合适吗?同样,明知道拳谱是‘四十目’,而不是‘三十二目’,那你怎么能叫他《三十二目拳谱》呢?你觉得合适吗?听到这里,这位拳友哈哈哈的大笑了起来说:“大概起这个名的人和我一样,根本就不知道具体内容是不是‘三十二目’,见目录上写着‘共三十二目’就这样叫了,你要不说,我也不会去数数里面具体是多少目,原来还觉得这个名字倒有点神秘感似的,哈哈哈!明白了!明白了!你不愿意给作序是有一定道理的,我能理解”。“谢谢你的理解,希望作者回去能认真的研究,细致修改,祝大作早日面世”。

最后,这位拳友把那宝贝似的拳谱放到桌子上,也不怕我触摸了,并要我把拳谱中遗漏的句子和错字、漏字在其拳谱上标注出来,但被我婉言谢绝了。因为在没有搞清《拳谱》中为什么有多处在关键的地方都会有少字或少句,甚至整段整段的缺少,是在抄写过程中不慎遗漏,还是有意而为之。在《谈杨式太极拳老拳谱(一)》中也谈到:现在社会上该谱版本甚多,各有各自的传承出处,从实际考证来看,大多都属于《太极拳讲义·太极法说》传抄本,或是与《吴本》同出一个蓝本。传抄本的特点就是比葫芦画瓢凡《吴本》中的异体字,传抄本也用的是同样的异体字;凡《吴本》没有的字、句和段落,传抄本中同样没有。

可能是因为没有答应作序,也可能是因为没有答应给他的《拳谱》做标注。总之,几年过去了,这位拳友再也没有与我联系,至于那本给《杨式太极拳老拳谱》作注释的那本书是不是出版了,更是不得而知了。

logo地址:/image/logo.gif
本站logo
版权所有:邯郸太极网     技术支持:博云网络
太极拳学会电话:15530082959
太极拳学会邮箱:hdtjw2017@163.com
冀ICP备2021020991号-1 冀公网安备13080202000725号

太极QQ群:956572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