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钰、字班侯(1837――1892),杨禄禅次子,自幼随父习练太极拳,继承了杨式太极拳大架、太极拳中架、太极拳小架、太极拳提腿架、太极拳快架、太极四隅捶、太极四路炮捶、太极十三路炮捶、太极撩挎八卦掌、太极散手、太极一时短打,其中太极拳中架有四个套路,太极拳提腿架有两个套路,共计十五个套路。同时还继承了太极丹田功、太极点穴、挫骨、拿脉及太极器械等,练就一身好功夫。
杨班侯虽然脾气暴躁,但性情刚正不阿,英法联军进犯北京时,当时班侯在清军旗营任“武德骑尉”官衔,“戴蓝翎”。看到“洋毛子”到处烧杀抢掠,他义愤填膺,施展太极绝技,痛击敌人。事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班侯回到故里在永年西部开过煤矿、保过镖 ,但始终没有停止过教拳。他授徒很多,但他这一支主要是花开两枝,形成了两大分支。一支是由吴全佑(1834――1902)先生为代表的,经过认真演练,细心揣摩,独树一帜,自称一派,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吴式太极拳”,成为国家现代太极拳五大流派中的一流派。另一支是以李万成(1865――1946)先生为代表的,全部继承了杨式太极拳传统系列拳架,目前在社会上流传的杨式太极拳传统系列拳的大部分都是他一脉相传。同时,由于杨班侯一身绝伦无比的太极拳功夫,又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
杨班侯不但在太极拳的继承方面具有很大的贡献,而且在理论研究方面也贡献颇大。他传下来的套路有太极拳大架、太极拳中架、太极拳小架、太极拳提腿架、太极拳快架、太极四隅捶、太极四路炮捶、太极十三路炮捶、太极掌、太极一时短打、太极散手、太极刀、太极剑、太极对劈刀、太极抖枪、太极沾粘四枪、太极四散枪、太极掷摔四枪、太极十三枪。理论方面有《太极八枪五字诀》、《太极八枪用法》、《八门五步》、《八门五步用功法》、《固有分明法》、《沾粘连随》、《顶匾丢抗》、《对待无病》、《对待用功法守土(俗名站桩)》、《身形腰顶》、《太极圈》、《太极体用解》、《太极文武解》、《太极懂劲解》、《八五十三长拳解》、《人身太极解》、《太极分文武三成解》、《太极下乘武事解》、《太极正功解》、《太极轻重浮沉解》、《太极四隅解》、《太极平准腰顶解》、《太极血气根本解》、《太极力气解》、《太极尺寸分毫解》、《太极膜脉筋穴解》、《太极节拿抓闭尺寸分毫解》、《太极补泻气力解》、《太极空结挫揉论》、《懂劲先后论》、《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太极指掌手解》、《口授穴之存忘论》等太极拳拳谱。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document.oncontextmenu%3Dnew%20Function(%26quot%3Bevent.returnValue%3Dfalse%3B%26quot%3B)%3Bdocument.onselectstart%3Dnew%20Function(%26quot%3Bevent.returnValue%3Dfalse%3B%26quot%3B)%3B</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