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淳
一、和于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学说用于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归纳药物的性能,指导防病养生等。《太极拳经》:“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练拳者起势、收势、动静、开合、藏露、提按、收放,刚柔相济。整个套路虚实相生,虚处先于实处而立,实处后于虚处而生等。尤以太极拳一动无有一处不动,一招一式缠绵相连,如同茧中抽丝,作用于整个中枢神经系统。自始至终以意念行拳,寻求阴阳平和,协调天人合一。《素问•生气通天论》:“清静则志意治。”习拳过程中,人的精神宁静、从容吐纳,收视反听,心神不被外界事等物所干扰,有利于人体内环境处于稳态。而稳态是保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所必备的重要条件,能促进人体阴(精、血、津液),阳(气)的平衡调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平阳秘”这里讲的是拳术修炼所产生阴阳清静安谧的效果,“精神乃治”,是其修炼效果使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正常,心里平和。这样,人的心理对生理会产生很好地调节作用,同时激发生理效应,进而促进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旺盛。太极拳练形练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静者为阴,动者为阳。”习拳时绝虑凝神,心沉意静,静为阴;臂腕运动,以意领气,力达指尖,习拳时心手相通,人体在动静结合的自身运动中达到取得物质与功能协调的最佳状态,是为“和于阴阳”。
和于阴阳,《内经•上古天真论篇》中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太极拳论》云:“无过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二、移精变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中医养生学认为精神情志贵在和调,情志和调则气血条畅,脏腑功能协调则身体健康。如果长期七情太过,超过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可导致脏气失调。心在志为喜,过喜则伤心;肝在志为怒,过怒则伤肝;肺在志为忧,过忧则伤肺;脾在志为思,过思则伤脾;肾在志为恐,过恐则伤肾,可至脏腑精气受损或功能紊乱。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黄帝内经•素问》称“移精变气”。移精,指移易精神;变气,指改变气血运行不良状态。情志失调,可通过打太极拳转移情绪,使不良情绪得以排解,以改变人体气血紊乱的病理状态。于狂喜之时练拳能凝神静气,精神集中;于暴怒之时习拳能抑制肝火,心平气和;于忧悲之时习拳能散胸中之郁,精神愉悦;于过思之时习拳能移情别念,抒发情感;于惊恐之时习拳能神态安稳,安神定志。可以说,太极拳是防止心身疾病的非药物疗法,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三、甜愉为务
《太极拳论》云:“动则之分,静则之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又云:“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充分体现出太极拳是中国文化大智慧的传承与积淀。尤其太极拳者在习拳时,再符之以太极拳口令词与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犹如行云流水,春风拂面,好似进入仙境一般。使习拳者顿感心旷神怡,此乃是中国太极拳先辈们对太极拳高超的艺术构思和精神情感的寄托。太极拳不仅是一种强身健体和防身的武术套路,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象征。太极拳的发展之所以成为武艺,如八卦、心意、形意、长拳等,尽管其各自套路不同,风格各异,但无不具备整个套路的结构严谨,造形完美,动作巧妙,演示出来既优美大方又极其实用价值。动为心声,拳为心画,习拳者无论是大架、中架、小架、快架、提腿架,只要精研摸索,追求其神似、形似,努力使拳术达到极高的境界,无疑能陶冶人得高尚情操,赋予生命积极向上的活力,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使习拳者在拳艺、眼界、胸襟、修养、气质上都得到升华。《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以恬愉为务。”这种雅兴足以慰藉心灵,这些美的信息会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愉快素”。只要长此以往坚持下去,种种良性刺激物质,即会通过神经――免疫系统流布全身,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有着很好的帮助。
四、形神共养
养形要动,养神要静,太极拳体现了动与静的结合,形神共养的统一性。“行为神之宅”。形体的养护在于动,动以养形。练拳时,意在指尖,掌虚、腕平、沉肩、坠肘,不断前后进后退,上下相随,左顾右盼,时刻留意在腰间的运动,不但调节了周身的肌肉和神经,而且使指、腕、肘、臂、肩、背、腰、腿部也都得到运动,而这种运动是舒缓的、非剧烈的,是适度的、非超常的。孙思邈“灯用小烛”之论,非常绝妙地启示我们点燃人体生命之火,以最慢的速度燃烧,从而最大限度地延长燃烧时间。也就是说,人体的运动,不仅在于开发潜能,高效地充分利用能量,而更在于适度,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能量代谢,节约能量,以延长生命限期。《抱朴子•对俗》:“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练习太极拳正体现了适度的运动,用意不用力,“摇筋骨,动肢节”的导引养形涵。应指出:习拳适度方能达到养生旨趣,有人提出“习拳长寿之悖论”,认为人的生命长短从出生到人世就已定下了,好似一只座钟,上劲上了几把是定数。当钟表走完了劲停摆了,人的生命也就终结了。亦有人认为“习拳与长寿未必有因果关系”。笔者以为练习太极拳与养生并行不悖,且互为因果。习拳者贵在坚持,持之以恒,拳不离手,同时还要讲究适度,过犹不及,若追名逐利,贪得无厌,不属养生或只是损生、害生,不但不能长寿,而且只能折寿。
作者简介:邯郸市太极拳学会副秘书长、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